• 她用作品為錫繡無聲代言

    2019-09-02 11:22 字號: A A A

    平日里,吳鳴文帶著兩個徒弟在薛福成故居內的錫繡工作室埋頭創作。

     

        她沒有流利的語言,卻有著行云流水般的高超針法;她沒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卻有著大師級的技藝水平,她用一件件以生命織就的心血之作一次次讓錫繡在全國揚名,她就是錫繡老藝人華慧貞的嫡傳弟子、無錫錫繡傳人之一、剛剛蟬聯了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百花獎”刺繡類金獎的吳鳴文。

     

    在福建默默地領了獎項,回到無錫的吳鳴文,繼續在薛福成故居內的“錫繡工作室”創作。近日,這位低調的錫繡大師敞開心扉,講述了她與錫繡的故事。吳鳴文小時候得病打青霉素傷了耳朵,自此患上輕度的語言障礙,每當遇到需要她用語言盡情表達的場合,她的丈夫周老師就會陪伴在她的身邊代言。周老師說,自從認識了吳鳴文,他們的生活里就只有錫繡。

     

    81歲刺繡界前輩來錫請她出山

     

    今年57歲的吳鳴文8歲起跟姑姑學習刺繡,這一學就沒有放下。幾十年的刺繡生涯,養成了她沉穩內斂的性格。

     

    2010年6月,吳鳴文受市里委派參加國家文化部在京舉辦的“巧奪天工”百名工藝大師技藝大展。大展共提名了蘇繡張美芳,粵繡楊堅平,蜀繡郝淑萍、康寧,汴繡程曼萍,甌繡林媞,無錫精微繡吳鳴文,漢繡任本榮,苗繡吳通英9位

     

    刺繡藝術大師。那次,吳鳴文帶著自己的徒弟在北京進行了為期11天的技藝展演,令全國的刺繡界同仁眼前一亮,這其中就有來自深圳的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中國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堅平。

     

    北京一遇,讓楊堅平久久不能平靜,他為吳鳴文的精湛技藝所折服。2011年,81歲的楊堅平親自來到無錫邀請吳鳴文參加在深圳舉行的“中國二十四地域刺繡藝術精品展”。由于參展的作品需要空運到深圳,擔心自己一針一線費時多日的作品出現安全問題,吳鳴文起初并未答應楊堅平的邀請。情急之下,楊堅平請薛福成故居的相關負責人出面勸說吳鳴文。最終,吳鳴文決定親自帶上自己繡了將近三年的雙面精微繡《擊鞠圖》前往深圳。

     

    怕飛機托運出狀況,吳鳴文和丈夫抱著繡品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來到深圳。這次刺繡精品展,錫繡在全國24個繡種中脫穎而出,斬獲金獎。展覽期間,恰逢第七屆國際文博會在深圳開幕,吳鳴文的《擊鞠圖》被一位客商看上,開價就是200萬元。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出山,就能有如此成績,吳鳴文夫婦很欣慰,但他們拒絕了這位客商,理由很簡單:“我們不是來賣繡品的,我們只想證明作為小繡種的錫繡,實力不可低估。”

     

    她考“中國刺繡藝術大師”得了頭名

     

    自從與楊堅平結了緣,但凡有展覽或者比賽,楊會長都會及時通知吳鳴文夫婦。楊會長始終認為,錫繡要想發揚光大就要多走出去。2012年6月的一天,周老師收到了楊會長寄來的“中國刺繡藝術大師”申報通知。這次申報,需要申報者去杭州蕭山參加為期兩天共16小時的現場考核,內容包括現場設計和繡制。這次吳鳴文沒有猶豫,在丈夫陪伴下如期前往蕭山考試。

     

    6月的杭州已十分炎熱,來自全國的60多位刺繡藝人每天要在封閉的環境中,連續完成8個小時的現場考試。為保證評選的客觀公正,考試過程很嚴格,除了多位監考老師現場監督外,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還進行了全程錄像。吳鳴文全身心投入考試中,從設計畫圖到現場繡制一氣呵成。考生中,年齡最大的已80多歲,大家都在努力堅持著,為的是給自己學了一輩子的手藝一個名分。考試結束,所有“考卷”都被打包送到了遠在北京的中國工藝美術研究院評選。這次考試,吳鳴文再次為錫繡爭了光,她憑借自創的一幅《童趣》,考了第一名。

     

    最終,吳鳴文等參賽者和夠資格的申報者共49位被授予了“首屆中國刺繡藝術大師”稱號。

     

     拒絕博物館和收藏者開出的豐厚條件

     

    上世紀70年代,吳鳴文先后在中華繡品廠和無錫工藝美術研究所從事刺繡研究工作。

     

    2005年6月,吳鳴文從無錫市泥人研究所“下崗”回家。這期間,由于白天做的繡品要交掉,吳鳴文就業余創作了大量精品,并妥善保存了下來。吳鳴文在各類全國性刺繡比賽或展示中獲獎的作品,基本都是那時熬夜的成果。

     

    去年4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國非遺保護中心合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這次展覽共展出國家一流水平的織、染、繡、唐卡等85件套藝術精品。吳鳴文受邀,帶著自己歷時一年創作而成的雙面精微繡《搗練圖》參展。這件繡品以唐代畫家張萱的作品為藍本,富麗的設色、細致的線條,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以胖為美的唐代婦女勞作時的情景。如此精美的錫繡作品一亮相,便吸引了無數內行的目光。中國工藝美術館的張館長看罷,找到吳鳴文希望收藏這幅作品,吳鳴文拒絕了。

     

    其實早在兩年前的“巧奪天工”百名工藝大師技藝大展上,有位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負責人,僅在翻看了吳鳴文刺繡作品《韓熙載夜宴圖》的照片后,就提出了想要收藏其繡品的想法,吳鳴文還是拒絕了。曾有位北京的藏家專程來無錫找到吳鳴文,以每件100萬元的價格,想要收藏吳鳴文的作品。這位藏家要在北京建一個私人博物館,在北京的展覽上見識了吳鳴文的實力,便想要向其征集藏品。吳鳴文謝絕了這位藏家的好意。每月只有微薄的退休金,靠日常在故居內賣繡品也掙不了幾個錢,可吳鳴文還是放棄了大把賺錢的機會。她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著自己的想法,周老師一一翻譯:這些都是在她最好年華繡出來的作品,件件都是寶貝,她隨時都可以拿來翻看,今后就打算把這些繡品家傳下去。

     

     始終默默從事錫繡傳承工作

     

    2007年,本地媒體集中報道了吳鳴文在無錫河埒廣場文昌軒免費開辦“錫繡娃娃班”一事。就在這一年,吳鳴文還在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免費開設了錫繡班。

     

    2007年至今,吳鳴文每周四都會前往該校指導學生刺繡,周老師也會陪同講解。無錫旅游商貿技校的錫繡傳承基地作為該校的一個興趣班,學員人數常年維持在20人左右。令吳鳴文欣慰的是,通過幾年學習,有的學員甚至放棄了原先專業,最終從事了跟傳統手工藝有關的工作。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吳鳴文來學校傳藝的這些年,很多錫繡愛好者成了可以擔當傳承重任的錫繡苗子。

     

    2007年,根據市有關部門的要求,薛福成故居成立了“錫繡工作室”,并聘請吳鳴文為工作室的錫繡傳承老師。三年里,拿到政府撥款10萬元的“錫繡工作室”培養了幾位年輕的繡娘。三年后,原先招收的繡娘只剩下胡曄新和邵敏。胡曄新和邵敏也曾迷茫、質疑過自己的選擇,但她們最終選擇了堅持。在錫繡工作室里,記者看到了胡曄新和邵敏在去年的中國(杭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的銅獎獎牌。師父日漸老去,相信早晚有一天,徒弟也能和師父一樣,用作品說話,為錫繡代言。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無錫的非遺傳承還處在需要政府扶持的初級階段。相較于已形成產業化的蘇繡,他希望錫繡界能正視錫繡產量低、從業人員少的現狀,摒棄門戶之爭,發揮錫繡慢工出細活的優勢,多出精品,創出市場知名度。“錫繡不是誰的錫繡,是無錫人的錫繡,是我們子孫后代的錫繡,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它,傳好它。”

    關于我們
    公司簡介 總裁致辭 組織機構 經營理念
    新聞中心
    公司新聞 行業動態
    產品展示
    瑪雅繡花機 經緯繡花機 大島絎繡機 無梭絎縫機 繡蚨繡花機 繡蚨壓褶機、壓折機 繡蚨沖孔一體繡花機 繡蚨激光燒花機 繡蚨智能模板機 數碼直噴印花機 織嘜機 全自動開袋機器
    客服中心
    客戶服務 營銷網絡
    人才招聘
    人才策略 招聘信息
    聯系我們
    聯系方式 請您留言
    136 6810 2286
    天堂电影院